发布时间:2023-03-07 10:55:10
~10
4
104~105 |
105~106 |
106~5×106 |
VHF安全 允许距离/m |
1.5 |
6.0 |
18.0 |
60.0 |
182.0 |
609.0 |
- |
UHF安全 允许距离/m |
0.8 |
2.4 |
7.6 |
24.4 |
76.2 |
244.0 |
609.0 |
13.7.2 不得将手持式或其他移动式通讯设备带入普通电雷管爆区。
13.8 爆破对环境有害影响控制13.8.1 有害气体13.8.1.1 有害气体监测应遵守下列规定:
——在煤矿、钾矿、石油地蜡矿、铀矿和其他有爆炸性气体及有害气体的矿井中爆破时,应按有关规定对有害气体进行监测;
——在下水道、储油容器、报废盲巷、盲井中爆破时,作业人员进入之前应先对空气取样检验。
13.8.1.2 预防瓦斯爆炸应采取下列措施:
——爆破工作面的瓦斯超标时严禁进行爆破;
——在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中,严格按规程进行布孔、装药、填塞、起爆,以防爆破引爆瓦斯;
——通风良好,防止瓦斯积累;
——封闭采空区,以防氧气进入和瓦斯逸出;
——采用防爆型电器设备,严格控制杂散电流。
13.8.1.3 地下爆破作业点有害气体的浓度,不应超过表15的标准。
表15 地下爆破作业点有害气体允许浓度
有害气体名称 |
CO |
NnOm |
SO2 |
H2S |
NH3 |
Rn |
允许 浓度 |
按体积(%) |
0.00240 |
0.00025 |
0.00050 |
0.00066 |
0.00400 |
3700Bq/m3 |
按质量/mg/m-3 |
30 |
5 |
15 |
10 |
30 |
|
13.8.1.4 有害气体监测应遵守下列规定:
——应按GB 18098规定的方法监测爆破后作业面和重点区域有害气体的浓度,且不应超过表15的规定值;
——露天硐室爆破后24 h内,应多次检查与爆区相邻的井、巷、涵洞内的有毒、有害气体浓度,防止人员误入中毒;
——地下爆破作业面有害气体浓度应每月测定一次;爆破炸药量增加或更换炸药品种时,应在爆破前后各测定一次爆破有害气体浓度。
13.8.1.5 预防有害气体中毒应采取下列措施:
——使用合格炸药;
——做好爆破器材防水处理,确保装药和填塞质量,避免半爆和爆燃;
——井下爆破前后加强通风,应设置对死角和盲区的通风设施;
——加强有毒气体监测,不盲目进入可能聚藏有害气体的死角;